当一汽、长安两大央企相隔24小时先后亮出500万辆目标,东风亦在300万辆高位蓄势,一个看似巧合的数字背后,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全球金字塔尖发起的战略总攻。500万辆,其实是全球车企的“权力分割线”,不仅是跻身世界前五的入场券,更是国家意志驱动下产业升级的结构性密码。
7月30日,重庆。新挂牌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媒体沟通会上,董事长朱华荣面对镜头宣布:2030年实现整车销量500万辆,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%,海外占比超30%。
仅仅第二天的7月31日,长春。中国一汽第十五次党代会上,董事长邱现东拿出“六个超过”战略目标:2030年整车销量超500万辆,新能源超300万辆,海外超70万辆。
两大汽车央企背靠背发布相同量级的战略目标,相隔仅一天的时间差耐人寻味。当全球车企还在消化中国品牌崛起的事实,中国汽车“国家队”已经发动一场改写全球产业格局的战略总攻。
为什么长安和一汽要先后发布这个相同的500万辆目标?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有何玄机?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。
500万辆:
全球车企的“权力分割线”
500万辆绝非凭空而来的数字,而是全球汽车产业顶级俱乐部的核心门槛。
回顾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:丰田以1120万辆居首,大众880万辆紧随其后,现代-起亚689万辆位列第四,比亚迪以427万辆首次跻身第五。
当一汽、长安同时锚定2030年500万辆目标,其瞄准的正是全球前五的席位——这个量级意味着市场份额将突破5%,具备定义行业规则的话语权。
对身处转型深水区的中国汽车央企而言,500万辆更是规模效应的生死线。
瑞银报告指出,在智能电动车时代,车企年销400万辆以上才能有效摊薄高昂的研发成本。
长安规划的2000亿元研发投入,一汽构建的司南智驾系统,东风布局的固态电池技术,都需要规模支撑实现技术变现。
国家意志:
央企使命的“军令状”
三大央企的同步冲锋,本质是国家战略的具象化表达。
2023年国资委启动“央企新能源汽车单独考核”,释放政策强信号。2024年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》更明确要求“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超1000万辆”。政策红利与考核机制双重驱动下,500万辆成为央企必须攻占的战略高地。
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产业安全自主可控。当中国汽车产业链面临芯片断供、电池材料卡脖子等风险,央企承担着突破技术封锁的重任。
长安布局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,一汽研发-30℃极寒电池技术,东风攻关氢燃料电池,这些投入远超商业考量范畴,实为国家战略安全的“技术备胎”。
结构重构:
数字背后的转型密码
细剖500万辆的构成,方能洞察中国汽车工业的蜕变轨迹。
无论是一汽设定新能源车300万辆,还是长安要求新能源占比超60%,这意味着到2030年,央企阵营新能源年销量将突破600万辆。对比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949万辆的体量,央企将成为电动化转型的绝对主力。
一汽规划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(占比40%),彻底逆转合资主导的营收结构,红旗品牌一季度新能源销量激增43.8%,而长安旗下的深蓝汽车搭载华为乾崑ADS SE系统,彰显技术自立的决心。
长安150万辆海外目标(占总量30%)远超一汽的70万辆,其底气来自2024年53.6万辆的出海基础。东风同步推进岚图、猛士品牌出海,央企正构建从“产品出口”到“生态出海”的新态势。
竞合博弈:
三巨头的差异化路径
尽管目标趋同,三大央企的战略路径各具特色。
长安定位为科技生态先行者。依托新央企整合优势,打造“智能汽车机器人”概念。2000亿元研发资金中,15%投向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,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护城河。
一汽则是高端突破担当者。“共和国长子”聚焦红旗品牌高端化,天工纯电序列以“月月有新车”节奏抢占市场。司南1000无人驾驶系统瞄准L4级落地,重塑豪华电动车标准。
东风便是稳中求进务实派。其未盲目跟风500万辆,但2025年300万辆目标中新能源占100万辆,更注重转型质量。其固态电池研发进度领先,能量密度突破400Wh/kg,夯实技术根基。
挑战犹存:
跨越三座大山
虽然几乎同时提出500万辆目标,但前方征程绝非坦途,央企需翻越盈利魔咒、技术突围战和全球化深水区等三重关隘。
深蓝汽车年亏15.72亿元,阿维塔亏损40.18亿元,折射新能源转型的盈利困局。2025年1-5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.3%,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短期造血能力成为生死考题。
长安全固态电池量产节点定在2027年,一汽司南智驾系统需攻克城市场景落地难题。与国际巨头相比,中国车企在核心专利储备、全球标准制定权上仍有代差。
一汽海外业务需保持20%以上年增速,长安要在6年内将海外销量从53.6万辆提升至150万辆。地缘政治摩擦、本土化运营能力、品牌溢价不足等挑战如影随形。
结语:
500万辆目标的集体亮相,恰似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成人礼。当长安飞行汽车试飞长春航展,红旗L4级无人驾驶车队驶上雄安新区街道,这些场景已超越销量数字的竞争,直指未来出行的话语权争夺。
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更迭,终将由定义技术标准的人主宰——而这正是中国汽车“国家队”500万辆冲锋的终极答案。

更多汽车资讯,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(auto_sina)